我们难以准确想象一万年前的地球是怎么样一个世界。就算是中国境内,老严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见过了中国的大多数地形,也难以想象,一万多年前,黄土高原是否也是那么厚,云贵高原是否也是那么陡,华北平原是否那么平,准噶尔盆地是否那么荒。
按道理,地形地貌是不太容易改变的。但这仅仅是道理,我们还必须考虑现实因素。距今4300多年前,发生过一次席卷全球的大洪水。洪水前和洪水后,地面状况变化是非常大的。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在大洪水发生之前,中国的东南和南方都是有沙漠的,在《山海经》里称为流沙。现在没有了。
所以我们只能泛泛地去想,因为那时候没有人的活动,而动物尽管成群结队,数量非常多,但是它们不从事农耕,更不从事工业,哪怕是一些智商非常高的动物也是如此,因此不会对植被造成过大的破坏。所以只要不是沙漠和裸露的石头的地方,多半是榛莽苍苍,树木高大挺拔,成林成片。乔木与乔木之间被灌木和蕨类植物充斥,树林与树林之间,那茂盛的野草是草食动物的乐园,草是他们的食粮,也是他们躲避猛兽的港湾。
细菌、植物、昆虫、动物,组成一个个环形的食物链。食物链没有顶端的说法,因为再凶猛的动物,最后都将成为细菌和植物的食物。而在每一个食物链中,总有那么一节由高智商的动物把持着,他们能使用简单的工具,甚至对一些工具进行简单的加工,比如把石头砸成片,把石片和木棒绑在一起,等等。在中国出口过大量的这些高智商动物的化石,比如被命名为元谋人、北京人的那些化石。
那些化石被人类学家定义为人类进化的各个阶段,但是其中有大量的环节残缺不全,虽然挖掘出来的数量众多,但也只是进化这条线中的一些点。而事实上这些点也很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不存在这么一条进化的线,考古发掘出来的那些比较接近人的所谓的类人生物,其实不过是远古高智能动物中的不同种类。
这些高智能生物到底有多少种,目前已经无法统计。但是我们相信,这些高智能生物不仅仅是脊椎动物,甚至还有爬行动作,还有鸟类,还有水生的接近于鱼的动物。他们过着成群结队的生活,有一定的社会组织结构,甚至有一定的分工。一直到今天,猴群里也还有专门负责医药的成员。
这些高智能生物虽然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多,但是和整个自然界相比起来,比例还是非常小的。而且高智能生物不是仅有的具有社会组织构架的生物种群,“群”这个字本身就以羊为例子来表达一定的社会结构,是个形声字。这说明智商并不那么高的动物也能组成种群,也能构建社会。狼也是这样的。
而那些性情凶猛的动物则比较喜欢特立独行,比如虎豹熊罴。在自然界,一直存在着力量和智慧的较量,而且总体来看,智慧总是占据上风。那些高智商生物,他们可能会通过一定的陷阱、一定的阵型甚至一定的策略来对付那些强力动物。所以高智商动物往往是一片区域的主人,比如一座山头,一片树林,甚至一大片原野。也因此他们大多数群居。
正是这些高智商动物,解决了伏羲女娲面临的现实难题。 来到中国大地的仅有他们两个阿努纳奇,他们的目标是这一大片土地上的金属。他们可能对这片土地进行过考察,已经了解了金属的具体分布,尤其是不同金属或者金属矿所在的位置。这也为后来的女娲补天打下了伏笔。这些来自尼比鲁星的生物身材巨大,人首蛇身。这样的身体结构可能会引起人们的疑问,那就是他们没有手没有脚,无法完成一些生活所必需的动作。
其实这个问题在《山海经》里就有答案。《山海经》写到过大量的蛇,其中固然有很多是我们的定义中的这种无手无脚的蛇,但是写到的另外一些蛇是有脚的,甚至是有翅膀的。不知道当时对蛇的定义标准到底是什么,但是可以确认,人首蛇身这个描述并没有限制伏羲女娲不具有手脚。而且他们的身体结构和组成身体的材质都跟今天的人类不一样,我们也不能用今天人类的动作方式去理解他们的生活动作。西方有些人在读了苏美尔人的泥板文书之后,把这些来自尼比鲁星的阿鲁纳旗称作蜥蜴人,这说明在苏美尔的某些记载中,这些人是有四肢的。
他们的现实难题是人手太少,就算具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把这么广阔的地面上的金属采集起来,并且运送到自己的星球。但是他们有一项基础技能,那就是生物科技。他们所具有的这一项技能在今天我们看来还远远达不到,但是在他们面前并不高深。至少可以说,他们的成员在到达两河流域的之后不久,就已经研制出了这一门技术,并且后来在全球各地运用。
这一项技能就是对地球高智能生物进行基因改造。改造后的动物就是人。具体的改造方法我们当然不得而知,因为我们的科技水平根本就没有达够,已经超出了今天我们人类的认知能力。但可以确定改造目标至少在两方面。第一方面是让智商更高,高到可以理解语言指令的程度,可以自主思维的程度,可以进行权衡并且科学合理选择的程度。第二方面是生活方式更社会化,这涉及到身体方面的,也涉及到智商方面的,甚至是伦理道德方面的。
请点赞+在看
热点推文:
Tag: 伏羲 女娲 上古史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