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神奇的姥姥。
姥姥出生于民国初年的一个富户家庭,年轻的时候非常的端庄秀气,家里有姥姥结婚时候的老照片,特别像年轻时的宋庆龄,后来家里晚辈也经常拿这个开玩笑。
姥姥从小家教很严,学的都是女红,待人接物,帮家里管帐这样的女学教育。
姥爷当时正在省城的美国教会学校学西医。
在媒人的说合下,姥爷毕业前就早早地定下了这门亲事。
姥姥当时自己对于姥爷是很中意的,照片上的姥爷样貌周正,神情坚毅沉稳,而且姥姥喜欢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毕业后,姥爷就在青州老城开了一个小诊所。
姥爷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平时极其低调,诊所里的伙计从来不叫掌柜的或者老板,都是叫张大夫就可以了。
可姥姥从小就是在一个传统家庭中长大,俩人从结婚第一天起,吃饭的时候姥姥都会坚持让姥爷坐在主座上,以表示对一家之主的尊重。
姥爷性格沉默敦厚,做事极其认真,不喜欢夸夸其谈,总是默默做事。
姥姥心地善良,大气温婉,秀外慧中,又善于察言观色,说话润物细无声,俩人性格互补,夫唱妇随,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非常温馨。
...
俗话说:家有贤妻,如有仙助。
姥爷娶了这个媳妇之后,事业也越来越好。
结婚几年后,姥姥感觉姥爷看病认真负责,为人踏实本分,是个干实事的人。
当时青州城里有两家最大的中医馆,姥姥觉得姥爷看病不比他们差。只是姥爷的诊所位置比较偏,为人又比较低调,姥爷一直认为酒好不怕巷子深,不愿意过多的去宣传。
可姥姥觉得姥爷应该扩大规模,一来自己赚钱,二来可以给更多的人治病。
就一直寻思着给姥爷换个好地方。姥姥之前在娘家的时候就听长辈们说过,做买卖首先就得有好地方。
后来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姥姥听说北门大街有六间临街的门脸房出租。
姥爷觉得投入太大,而且当时正值军阀混战,有点下不了决心。
但姥姥觉得这个地方离北城门很近,是进城的必经之路,旁边就是青州老城最繁华的商业街,也是来往客商汇聚的地方。
如果不是军阀混战,是很少能有这么大的门脸整体出租的,错过了这次机会,不知又要等多久。
为了打消姥爷的顾虑,就把从娘家带来的金银首饰嫁妆,全都换成了大洋,加上之前的积蓄把这个门脸盘了下来。
整修一番后,姥爷的诊所在这里重新开业,因为姥爷是当地唯一的一个西医,用的药也都是货真价实的进口药。
而且有了这么大的门脸,信用也有了保障,进货也更方便了。
很快名声越来越大,几年时间就成为了当地最大的诊所。
姥姥后来曾经跟我说,当时一天的流水就是一大坛银元。
...
诊所的规模扩大了,招的学徒也多了。店里的学徒大多都是从老家熟人介绍来的。
老爷喜欢的伙计和学徒都是踏实做事,勤学苦练的人。但有一个学徒是姥爷老家的远亲,虽然在这里学了几年,但是因为性格比较马虎,经常犯错误,难免被其他学徒排挤。
有一次因为又给病人拿错了药被姥爷训斥。晚上又是轮到他在店里守夜,由于心情郁闷,一个人喝闷酒喝的酩酊大醉,之后就借着酒劲把店里的一些器械和药品毁坏了。后来店里其他人把他抓住,准备痛打一顿送到警察局。
姥爷知道后当时也非常生气,不过后来还是让其他人把他放了,还给了他路费让他回家,店里的其他人非常不理解,姥爷说:“把他送到警察局容易,可砸人饭碗如杀人父母,他家里还有家人靠他养,把他逼的走投无路了,他在暗处,咱们在明处,将来吃亏的还是咱们,让他走吧。”
后来姥姥经常拿这事教育孩子们,人在社会上,不能把对方赶尽杀绝,要考虑着怎么能化解矛盾,不要一时只顾着一时痛快把对方逼入绝境,要善于化敌为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成就自己。
...
有一天姥爷回家吃饭的时候说有一个很穷的老街坊来看病,但是没钱拿药。
姥姥听了以后当时就给姥爷定了一个规矩,遇到看不起病的老街坊,能不要钱就不要钱了,连欠条都不要打,因为你让人家立了欠条,人家还不上,时间久了就会恨你,就会盼着你出事。
据姥姥说,当时帮了非常多的穷人。
有一户回民家的老妈妈,因为家里实在太困难,得了重病就只能在家等死,后来姥爷听说了以后骑着自行车就去老妈妈家里连着打了几针就好起来了,老妈妈后来又活了十几年。
从那以后这家的大人经常带着孩子到姥姥家里来坐坐,他家的孩子跟我舅舅一直到现在都是很好的朋友。
很多老街坊一直到我姥爷去世了,每年过年都来看望我姥姥,有的自己来不了的,都要让自己的子女带着东西来,表达对当年张大夫的救命之恩。
这个规矩后来还帮着姥爷度过了文ge,因为当年自己开诊所,毕竟也属于斗争对象,但是当时负责的红wei兵家里都是找我姥爷看病的,周围的街坊邻居也都保着我姥爷,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动张大夫家。在那个年代姥爷一点都没受难为,这是后话了。
...
这样无忧无虑的日子没过了几年,平静的生活就被打破了。
1937年以后,日本人顺着胶济线和津浦线两个方向很快占领了山东,在我们当地驻扎了部队,山东彻底成为了沦陷区。
据姥姥回忆,日本人刚来的时候,当时他们的政策是拉拢当地老百姓,便于统治,所以还不像后期那么残暴。
姥爷因为受过西式教育,有文化,在当地又有一定的影响,日本军官就经常来姥姥家里拜访。
姥姥深知日本人得罪不起,每次都好酒好菜的招待,小心翼翼的周旋着。
由于这一层关系,姥爷的诊所一直都没人找麻烦。
...
鲁中地区是老抗日根据地,游击队和敌后武装非常多,青州离《红高粱》的发生地:高密非常近,这里也活跃着很多的敌后武装,他们白天在公路两旁高粱地里伏击运输队,夜里端鬼子炮楼,日本人拿他们没办法。
后来日本人在城门上贴了告示,公路两侧五百米内不准种庄稼,并限期一律割掉。
城外农村有一个老实巴交的聋哑老头因为违反了规定,被鬼子当场砍掉了头,残忍地把头颅挂在了城门楼子上,妄图杀一儆百,恐吓老百姓。
姥爷和姥姥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悲愤,姥爷甚至几天都没有吃饭。
...
山东自古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这里民风淳朴,待人有礼。
可小鬼子们大概也忘了,这里也是梁山好汉的地方,历史上从来就不缺替天行道的忠勇之士!
清末著名的“僧王”——僧格林沁的蒙古八旗携剿灭太平天国之余威,来山东剿匪,结果被几十万山东捻军团团围住,最终全军覆灭!
淮海战役中山东百万民工推着小推车自愿给解放军送粮送水,硬是让百万国军灰飞烟灭。
不得民心,老百姓分分钟让你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有一天深夜,姥姥家里突然有两个大汉翻墙而入,姥姥以为是进来了强盗。
可是来人很客气,说他们是烧窑的,窑厂有人烧伤了,请张大夫去看病。
姥爷带上伙计跟他们来到一家客栈,只见床上躺着一个受了重伤的人。
姥爷多年行医,马上知道这根本不是烧伤,像是被炸伤的。
又看这几个人的谈吐和穿着,心里知道他们是冒死进城医治重伤员的游击队,便不再多问。
只让伙计回诊所拿了治伤的药品和器材,连夜给那个重伤员止血,包扎。
临走的时候,姥爷又让伙计从柜上给他们包了一大包纱布、酒精,还有德国进口的消毒药品,并嘱咐他们以后需要什么药品可以让人来诊所里拿。
后来这帮人就不定期的来采购药品,有时候一个月一次,有时候半年来一次,每次都很仗义的把钱给足。
姥爷也竭尽全力的帮他们搞到当时紧缺的药品。
刚开始姥爷回家还跟姥姥说一些,后来姥爷怕姥姥担心也就不说了。姥姥也就不再多问,只是叮嘱他千万要小心。
...
1944年以后,日本人逐渐显露出败相,根据地和游击队遍地开花,日本人杀红了眼,对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严格控制对根据地的贸易。
后来突然有一天,姥爷诊所里冲进了一队伪警察,直接就把姥爷给带走了。
姥姥在家心急如焚,托人到警察局去打听才知道,是有人举报了姥爷卖给游击队药品。
在家苦苦等了半个月后,姥姥才得到了去送饭的机会。
在监狱里见到姥爷的时候,看到姥爷身上有伤,问姥爷怎么回事,姥爷只摇摇头,什么都没说。
姥姥回家就反复琢磨,觉着无非就是两种可能:被伪警察上刑了或者是被同监狱的人打的。后来等到第二次送饭的时候,姥姥就让家里准备了两大食盒的饭菜送到监狱里,给同监狱的人分着吃,然后嘱咐他们别欺负姥爷。
姥爷是个读书人,经不起这么折腾,再加上日本人又眼看不行了,怕他们最后狗急跳墙,想到这里,姥姥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救出姥爷。
...
从监狱回来的第二天一大早找到保长,开始商量通过各种关系给警察局里送钱,打通关节。
后来一直拖了几个月,因为一直没有什么证据,警察局也做个顺水人情,就让姥爷写了保证书,之后又让保长和街坊们联名签字才答应放人。
“妻贤夫祸少”,姥姥再一次关键时刻挽救了整个家庭的命运。
姥爷被放回家的时候,整个人已经被折磨的完全变了样子,头发散乱着,全身多处溃烂,腰也直不起来了。
妈妈说一直到姥爷临去世前,背上还有一个碗口大的黑斑,就是在监狱里皮肤溃烂却得不到医治留下的。要知道之前姥爷是个非常体面的人,每次出门都要穿上长衫,戴着礼帽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才出门。
至于姥爷身上的伤是怎么回事,在监狱里都经历了什么,姥爷始终只字未提,一直把这个秘密带到了另一个世界,应该是怕家人难过吧。后来姥姥每次说到这事,眼圈都是红的。
...
自从这件事情后姥爷的身体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落下了高血压和腰痛的毛病。
姥爷一生没有任何不良嗜好,而且懂医学,却只活到六十多岁,应该说这次牢狱之灾至少让他减寿了十年。
为了让姥爷尽快恢复身体,总是让姥爷吃最好的,还定了牛奶,专门给姥爷喝,她和孩子们吃粗粮也要保证姥爷的饮食。
姥爷在家一直休养了半年时间,一直到日本人战败,才重新开业。
...
建国以后,国家开始实行公私合营,姥爷把诊所的药品和器械全部交给了国家,他自己也开始到北关卫生所上班,后来又全部合并到青州市立医院。
姥爷本来身体不好,可以退休了,但他舍不得那些看了多年的老病人,很多人一直吃他的药,只有他最了解这些人这么多年的病情,后来又开始负责带年轻的大夫,经常忙到中午饭都没时间吃。
姥姥怕他身体吃不消,每天中午就做好了饭,端着一个食盒把饭给姥爷送到办公室,默默地站在姥爷旁边,直到看着姥爷吃了饭再走回家。
...
这时候姥爷开始拿固定工资,不像以前那样天天担惊受怕了,可家里的收入也大大减少了。
姥姥有五个孩子(我妈是老幺),大舅当时也已经有了孩子了,为了维持生活就开始花以前的积蓄了,但当时五几年的时候姥姥做了一笔很大的投资,就是花钱买下了一个非常大的宅子。
姥姥的想法就是现在不打仗了,老百姓要过日子,房子以后就开始值钱了。
这个宅子有前后两院,一共有七间大房子,足够全家上下二十几口人在里面住,前院还有一个花园,姥姥又找人搭了一个很大的葡萄架,每年夏天一家老小就会在葡萄架下吃饭,喝茶聊天,非常惬意。
这里也成了妈妈和舅舅们小时候的乐园, 这个宅子姥姥后来一直住了四五十年。
后来到2001年拆迁的时候,市政府对老城区进行改造,这个大宅子换来了市中心的五套三居室。
...
据姥姥回忆,在姥爷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姥爷深知自己已经来日无多,心里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这一生实现了自己年轻时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理想后的欣慰。
姥爷一辈子从来没对自己的生活条件提出过任何要求,唯独临去世前两个月把姥姥叫到身边,说自己年少出来求学,后又在外行医,对自己家乡的父母多有亏欠,希望死后能够葬在老家的祖坟里,守护父母以行孝道。
姥姥默默的记在了心里,但当时老家已经推行火化,骨灰要放入灵堂,姥姥深知这件事情的难度。
后来眼看姥爷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在姥爷临去世前的一个月,姥姥就瞒着姥爷带着舅舅回了一次老家,强忍住哀伤,跟老家的村里做工作。
老家的人平时多受姥爷家恩惠,乡亲们都找老爷看过病,当年旧社会里不知道救过多少人,这件事老家的村里后来就默许了,而且还给找好了地方。
姥姥回来以后对这件事情守口如瓶,后来姥爷去世的第二天深夜,三个舅舅带着铁锹乘着一辆马车,在夜色中护送着姥爷的棺木回到了老家的墓地,葬在了老家的祖坟,了却了姥爷最后一桩心愿:魂归故里。
...
姥姥一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在微笑着坚强,这一次对于姥爷最后的嘱托却是耗尽了心力。
姥爷去世后,姥姥大病一场,后来落下了头晕的毛病。
妈妈说,那几年有时候夜里看到姥姥趁孩子们睡着了以后偷偷的吃药,心里的苦却从来不说。
但是生活还要继续,这么大的家业,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的关系还是要打理。
真正的强者就是无论生活给了你多么不想要的结果,都会坦然面对,不抱怨,不气馁,总是在积极想办法,最终走出困境!
家里的男人没了,姥姥这样一个弱女子在那些年独自一人支撑着整个家庭。
姥姥的生活重心也逐渐放到孩子们身上,再苦再难也要把这几个孩子培养成人!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青州是一座文化名城,宋代就有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曾经在此居住,范仲淹还在青州当过父母官,至今还当年治水留下来的范公亭。
姥姥家庭受此熏陶,是极其敬重读书人和文化的。
小的时候,姥姥就跟我说过她自己娘家的历史,他们家最早是种田能手,因为种田产量高,人又勤快,没有不良嗜好,有了钱勒紧裤腰带也要买地,经过几代人的积累才攒下了那么大的家业。
孩子们还小的时候,每天吃完晚饭姥姥就会把那张八仙桌擦干净,让姥爷和孩子们一起在上面写毛笔字。
姥爷平时看病写的药方都是用蝇头小楷写的,极其端正俊秀。
我这几个舅舅也深受影响,从小就写的一手好字。可是姥姥这几个孩子偏偏在上中学的时候赶上了文ge。
当时大舅很早就当兵了,二舅从小比较老实,姥姥就让他早早去厂子里学了技术,当了技术员。
老舅从小就特别聪明,在几个兄弟姐妹里面是最足智多谋的,而且少年老成。
文ge的到来导致高中没有念完就在工厂当工人,但老舅平时喜欢看书,还喜欢书法,是个读书的料。
姥姥就一直支持他坚持学习,还托人找中学老师给他辅导功课,后来老舅考上了大专,毕业后从给领导做秘书开始,一步步的开始了升迁之路。
老舅遗传了姥姥心思缜密,识大局,办事果断的特点,退休时一直做到某大型央企的省级负责人,颇有成就。
...
相比起学习,姥姥非常注重孩子们规矩的养成。
这个规矩是包括多方面的,姥姥家里有一把戒尺,孩子们违反了规矩,当场就要挨板子。
规矩不是为了限制人,是让孩子们长大了不被人讨厌,少得罪人,有教养。
二舅还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过年那几天自己做了一个弹弓,就非常得意的领着几个小孩在巷子里玩,后来不小心把巷子里一个五保户——辛大娘家的玻璃给打破了。
这个辛大娘无儿无女,丈夫又去世了,生活很凄苦,平时生活都是靠着亲戚和街坊们互相帮忙。
后来姥姥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发了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次火,让二舅跪在地上用一个竹竿打。
后来打到最后,姥姥气的手都颤抖:“辛大娘是个孤老太太,你大过年的砸人家玻璃,你这就是要人家的命!”
打的竹屑纷飞,二舅的手和屁股都肿了。
后来姥姥亲自带着二舅到辛大娘家赔不是,找来安装玻璃的师傅给人家安了玻璃,还让我这几个舅舅经常到辛大娘家里帮忙。
后来一直到我们小的时候,二舅都四十多岁了说起这件事来还心有余悸。
...
姥姥在子女的婚姻问题上是很看重的,这关系着未来子女家庭的走向。
她秉承着之前老家的几条老规矩:不找家庭条件比自己好太多的,也不找比自己差太多的,不找家里关系不和睦的,不找身体不好的。
在这几个基础上,尽量要求人品要经得起推敲。
姥姥一辈子坚强,晚年内心却有两件心事:
其中一个是怕自己将来走了以后,这个大家庭像别家一样分家后就散了。
好在老舅从小就表现出了很强的家庭责任感和担当。
妈妈曾经说过一件事,姥爷去世的那一年,老舅和妈妈还都在上学,年龄都不大。
有一天老舅很严肃的跟妈妈谈话,说父亲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操持着这么大的家庭很不容易,咱俩要为母亲分忧,要在家里多帮着干活,要听话。
后来妈妈跟我爸第一年结婚的时候,到了年前,妈妈去姥姥那的时候说起由于跟我爸俩人刚工作,俩人一共攒了五十块钱,结婚花的都差不多了,过年也没买新衣服,姥姥当时就有点心疼。
老舅在旁边听到了,默默地回到自己屋里,把本来给我舅妈一件新衣服拿出来给了我妈,说:“正好我前几天出差的时候给你买了一件新衣服,就等着你来呢。”
这事后来我妈知道了真相以后,总是说我老舅只比她大一岁,却那么懂事。
...
这些姥姥都看在眼里,后来姥姥到了60岁以后,就开始有意的把家里的大事都让老舅来安排。
老舅从小聪明伶俐,责任心又强,而且非常善于考虑到每个人的立场和感受,但因为老舅在家里男孩中是最小的,姥姥就在几次关键时刻力挺老舅,家里的几件大事老舅都处理的非常圆满,慢慢的大家都心甘情愿的听老舅的安排,有了这个好的带头人,整个家庭越来越团结了。
另外一件心事就是姥姥在乡下有一个妹妹,命非常苦。
年轻的时候丈夫就去世了,只有一个聋哑的儿子相依为命。
姥姥从年轻的时候就一直资助他们的生活,每年过年过节,就念叨着让我这几个舅舅去看望他们娘俩,给他们送钱,送东西。
后来老舅开始在家里主事以后,一直把这个传统也保持了下来,每次过年过节都要带领着这几个哥哥姐姐妹妹去乡下看望他们娘俩。
一直到去年,这个远方的聋哑舅舅去世,老舅感觉自己完成了一项很重要的使命,没有辜负姥姥对他的托付。
...
在1987那年,姥姥在睡梦中离开了这个世界,她走的很安详。
按照姥姥生前的心愿,她的骨灰跟姥爷合葬在一起。
在老家的青山绿水间,这一对携手几十年,共同走过无数风风雨雨的老夫妻终于实现了他们的心愿:生同衾,死同穴!
尘归尘,土归土。
...
还记得大学开学前,妈妈带我去看望姥姥,姥姥知道我要来,早早的就买了我最爱吃的老字号点心等着我。
晚饭前陪姥姥在葡萄架下一边喝茶一边吃点心。
我跟姥姥说我报的是电子专业,以后想像姥爷一样,靠自己本事吃饭。
姥姥听了以后赞许而又欣慰着点头,心中百感交集,对我说:
“你看这点心,你姥爷当年跟他们家的掌柜的就是特别好的朋友,俩人经常一块喝茶聊天,那时候好多家的小店都想打他们家的牌子,给他们家分红,可这家的老板从来不干,那么大的掌柜的每天都要去尝尝这糕点的味道变没变,受了一辈子累,他跟你姥爷都是一样的死心眼,你姥爷一辈子行医,从来都是进最好的药,他说这就是手艺人的本分。你将来不管是学手艺还是干工作也得这样啊...”
姥姥温暖而又慈爱的看着我。
这一幕,永远都不会忘。
...
非常感谢您抱着极大的耐心把这篇这么长的文章看完。
这篇文章是为了向老人家致敬而写的, 写这篇文章时候,是在一个初春的下午,当时抱着笔记本就在单位草坪的长椅上,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到最后再也压抑不住心里的感情,长期以来积攒的感情决堤而出,瞬间化成了文字,合上电脑的那一刻发现自己竟已泪流满面。
向经历了那些动荡年代的长辈们致敬!
向伟大的母性致敬!
老照片:
1963年姥爷在北关卫生所工作时与同事的一张合影
第二排右一为姥爷
原照片现存于青州市博物馆。
老全家福,正中为姥姥。
Tag: 婚姻 女人 哲理 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