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我是北游 2022-08-01 19963 0 0 0 0
情感,理解,孤独,边城,北游独立评论思辨洞见请把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如果人注定是孤独的那么孤独就没那么可怕读《边城》有感看《边城》会让你堵的慌,明明一句话的事情,非不说出来,能急死个人。其实整部小说就讲一个事,老船…


如果人注定是孤独的

那么孤独就没那么可怕

读《边城》有感

 

看《边城》会让你堵的慌,明明一句话的事情,非不说出来,能急死个人。 其实整部小说就讲一个事,老船夫自觉时日不多,放心不下孙女翠翠,于是开始给翠翠物色一个“可靠的”男子,自己也好放心离开。 翠翠少女貌美,自然不愁有男子喜爱,况且喜爱她的还是镇上大户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 对于老船夫来说,无论是老大天保还是老二傩送,均堪称青年才俊,都值得托付终生,翠翠不管跟着谁,他都会非常放心、非常满意,此生再无遗憾。 然而,如果公主顺利嫁给王子了,那这部小说也就难称伟大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一定是要折磨你的。 尼采说,悲剧是最高的艺术形式,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越想看到美好的结局,好的文学作品就偏偏不给你,会变着花样的折磨你。 

《边城》就是个好的文学作品。 它不断挠你痒痒,吊你胃口,在你感叹终于要有好结果的时候,又一下把你推向不可知的深渊,反复不断的蹂躏你的小心灵,而你还要自作贱、欲罢不能的往下看。

翠翠和二老傩送妹有情郎有意,几乎人尽皆知,可又无人明说,导致老大始终以为自己有希望,希望破灭后,心态完全崩溃,本身水性很好,却放任危险落水身亡,此乃悲剧的开端。

傩送因为哥哥的死亡,不免迁怒说话隐晦的爷爷,也无法原谅自己间接导致哥哥死亡的愧疚感,开始刻意远走回避翠翠。 

对于爷爷来说,一方面照顾翠翠年少,对男女之事的羞涩,而不便把其中厉害挑明;另一方面,因为无钱无陪嫁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在船总顺顺和两个儿子的沟通上,也言辞谨慎含糊,最终导致船总一家都对其产生了误解,认为他在从中作梗。 

爷爷至死也没能了却心愿,他拼尽全力试图避免母女陷入同样的情感悲剧,命运却偏偏跟他作对,他的言行含混却在客观上促成了翠翠和傩送望眼欲穿和不可得的恋情。

 翠翠的父母因当地风俗的不容而殉情自杀,翠翠和傩送的恋情因误会而始终无法开始,人生犹如一个巨大的悲剧,有情人难成眷属,总有善良人被命运无情捉弄。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无一人不善良,无一人不心胸敞亮,即便如此,他们每个人都有不便明言之处,如果可以再来一次,我相信悲剧绝不会再发生。 然而,历史不能重来,生活永远无法倒带播放,人生就是由无数的误会、猜疑和错位所组成,人与人之间注定是无法沟通的。 

这是《边城》试图告诉我们的哲学命题。

 02 

人与人之间注定无法沟通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人是社会性动物,说话做事必须考虑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和效果,不可能想到什么就说出什么;

比如《边城》里的爷爷,不但要考虑年少的翠翠是否能够承受和理解他的意图,是否会生气。在不明白翠翠的真实心意时,他无法及时明确答复大老的求亲和二老的示爱,所以只好含糊其辞。

而老二傩送面对团总的家族式联姻,一方面迟迟得不到翠翠的准确答复,一方面又不能完全不考虑父亲和团总的感受,断然拒绝。所以,也只能拖延回避。 

第二层意思是,语言作为沟通的媒体,往往会因为说者和听者的不同理解而产生误会。

这种误会在《边城》里随处可见。 

大老和二老知道对方都喜欢翠翠后,性格直率敞亮的哥俩决定通过唱歌来竞争,那晚二老美妙的歌声打动了翠翠。 

爷爷却误以为山崖上唱歌的是大老,兴高采烈去和大老说,结果不但碰了一鼻子灰,不但让大老以为爷爷是在故意打趣自己,而且也让二老因为这事误会大老是他(爷爷)“弄死的”。 

在大老死后,同样的这件事,爷爷和二老的一段对话再次因为理解不同发生了误会。 爷爷对二老说:

 “二老,我家里翠翠说,五月里有天晚上,做了个梦......说在梦中被一个人的歌声浮起来,上悬崖摘了一把虎耳草!”

二老把头偏过一旁去作了一个哭笑,心中想到“老头子到会做作”......

老船夫的做作处,愿意只是想把事情弄明白一点,但一起始叙述这段故事时,方法上就有了错处,故反而被二老误会了。

之后,傩送从川东送货回来要渡河,翠翠跑去开船,却因为羞涩见到二老就跑开了,而爷爷看到翠翠去开船也就不动身,随后的解释也不合常理,让傩送再次“曲解”,再联想到哥哥的死,也愈发“愤愤不平”和“气恼”。 

人与人之间总有些事不能说,也总有些事因为理解不同而产生误会,这都是导致人从根本上无法沟通。 

人生的无奈和悲剧感,正是源于人类从根本上无法沟通的困境。 

03 

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也同样教会人们,如何从消极导向积极。 

如果人注定是不被他人所理解的,与他人的沟通注定是会失败的,那么,你为什么还要执着的想要获得他人的理解呢? 

是不是我们一开始就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论语》里有个著名的“三季人”的故事。

是说,有客来访孔子,孔子的弟子子贡正好在院子里打扫卫生,就问客人来问何事。

客人说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 

子贡于是想,这事我也能回答啊,就让客人问来,于是客人问道: “一年有几个季节?” 

子贡大笑答道:“四季”。 

客人说:“不对,只有三季。” 

二人于是各不相让、争论不休。 

里屋的孔子被惊动了,出来看看什么情况。

两个人请孔子裁判。 孔子看了来客一眼,不慌不忙答道:“一年只有三季。” 

来客听了,得意洋洋而去。 

子贡自然气愤不解,问师傅孔子为何睁眼说瞎话。 

孔子解释道:“这人一身绿衣,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春生秋死,一生只历春夏秋三季,脑子里根本没有冬季的概念,你跟他争论不会有结果的,不如顺着他,打发走算了。” 

所谓“夏虫不可语冰”,不同层次的人,不同眼界和文化的人很容易就会陷入无谓的争论,明智的做法,当然不是去说服对方,而是各走各路、各自表述方能相安无事。 

如果人注定是孤独的,那么孤独本身就没有什么可怕,当你一定要假求无常的外在来消解内在的孤独感,也注定会失败。 

叔本华认为,一切幸福的来源,本质上都是不确定的,不安全的,短暂的,偶然的。 

依赖外界来寻找幸福感,那会很快干涸与消失殆尽。将自己的快乐受制于外部的变化,是非常不明智的。 

因为金钱、地位、来自他人的掌声......所有这些外在因素都不是永恒的,它们都是无常的,你痴迷于它们,它们就会误导你进入一个或痛苦或无聊的生活状态。 

如同痛苦源自对快乐的执着,幸福需要放下对外在的痴迷,转而对内在的关注。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他人对自己的肯定,更多需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当你自己能够把握自己的智力和价值观的时候,试问,别人的认同和理解真的重要吗?

如果你自己的智力和价值观不是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由别人是否赞同来决定的,那你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无脑一族呢?经常用屁股决定脑袋呢? 

很多人会说,我们现在的世界撕裂了,其实世界原本就是撕裂的。我们每个人本质上都是孤独的,不要奢求他人的理解,也不要强求他人和你一致。 

人生的真相是,每个人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我们有着千奇百怪的想法,有着无以伦比的差异性。我们之所以要找到一些共同体,不是试图用这个共同体来束缚这些差异,压制不同的个性,而是因为这个共同体会尊重每个人的不同,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各有不同,但我们依然可以做到相安无事。 

问题在于,有些人并不如此认为,他们不但认为所有人应该想法一致,而且必须认同和理解他的想法,否则世界就会垮掉,人间就会悲剧,他们甚至不惜动用暴力和武力来做到这一点。

可是,如果真有那样整齐划一、每个人想法都丝毫不差的世界,如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你会感觉毛骨悚然吗? 

世界或许不完美,永远如《边城》一样上演着因差异和隔阂导致的各色悲剧,但至少这个现实能够随时提醒我们正视我们自身的缺憾,做到孤独并快乐着。
(全文完)


Tag: 情感 理解 孤独 边城
歡迎評論
未登錄,
請先 [ 註冊 ] or [ 登錄 ]
(一分鍾即可完成註冊!)
返回首頁     ·   返回[情感]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