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现在读大学就是一门生意,根本不会提高你的收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现在的高等教育是高校扩招的产物。高校扩招呢,不是为了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学生收入,而是发展经济和稳定社会秩序。
教育产业化这个词说白了就是卖学历,当然这个词不太好听,所以现在都叫高校扩招。
高校扩招是在九八和九九年左右提出并实行的,当时的背景是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的货物出口和外商投资减少,需要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
时任亚洲开发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的汤米呢,就提出了高校扩招没错,主导教育改革的人不是教育学家,而是经济学家,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注定了高校扩招不会把教育放在首位来考虑。
汤敏在采访中明确表示,高校扩招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们把存在银行里的钱拿出来花掉,也就是消费,当然另外一个目的他没说,就是延长教育时间,避免让18岁的年轻人成为社会盲流桅社会秩序。
从这两个目的看,高校扩招是成功的。
先说消费,当时大学生物以稀为贵,靠着这一点呢?高校扩招头几年,社会反响非常好,因为很多原来上不了大学的孩子都凭借着扩招进入了大学。
上大学的费用并不低,在零六年的时候,供一个大学生的成本每年在1万左右,当时城镇平均家庭可支配年收入也就3万出头,从这一点来看,确实让人们把存在银行里的钱拿出来花掉了。
再说社会稳定,我们的社会秩序实际上是在高校扩招之后才开始好起来的,直到高校扩招,再加上2003年加入WTO之后,我们成为世界工厂,大量的企业提供了就业机会,大家有活干了,有钱赚了,犯罪率才降了下来。
听到这儿,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什么不提高就业?为什么不提高收入呢?
因为高校扩招本身就没有办法兼顾学生的就业和收入,从零二年开始,因为大学生供大于求,在社会平均工资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就已经开始在不断下降了。
根据北大当年的调查,毕业生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占40%。在广州,大学生的起薪在800左右,而在扩招前,大学生的工资还在3000。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代差的问题实际上在2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但为什么这两年才被重新提醒了?
因为这中间的20多年高速发展,创造出了很多高薪岗位,消化了原本多余的大学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学生质量一般,也能获取一份不错的工作。
再加上房价上涨,只要早些年在城市买到房子,基本上都实现了阶级上升。
所以不是读大学让人们提高了收入,而是高收入岗位提高了人们的收入。
读书本身不会创造高收入岗位,只是当时因为人少,恰巧让学历变成了分配社会资源的凭证,这是目前学历崇拜的起点,采用了学历等于能力,等于就业和高收入的等事。
实际上,这个等式成立的前提是经济可以一直高速发展,可以一直创造岗位。
现在经济放缓,供过于求的问题再次出现,这个等式呢也就失效了,读书是为了赚钱,学费是投资,这是很多家长和学生默认的共识。
但是这几年呢,风向开始变了,还是强调读书是为了提升素质和能力,不单单是为了钱,但大部分读书还是为了赚钱。
学历崇拜的本质就是对学历有幻想,仅靠一纸文凭的就能赚到钱,所以才有很多客户咨询要不要卖房支持孩子去国外深造,他们是从务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呢?一旦我从务实的角度和他们解释,他们立刻就会意识到以他们的家庭能力为学历崇拜付费,最终他们一定会朝着阶级固化甚至下滑的方向发展。
对此你怎么看?
Tag: 中国大学 大学无用论 高校扩招